水书、箫笛、马尾绣、苗绣……这些深藏在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群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通过短视频、电商直播等方式,成为一个个精致的伴手礼、装饰品。这不仅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促进了当地的非遗产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贵州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今年暑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乐在链接”团队在三都水族自治县调研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入选贵州省2023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团队,“乐在链接”团队创始人潘胜紫是一位“00后”水族女大学生,今年9月即将升入大四,她的家乡就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从小耳濡目染,她一直热爱着马尾绣、水书习俗等古老的水族文化。
“乐在链接”团队创始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大四学生潘胜紫。
贵州三都的水书文字是世界仅存极个别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之一,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2006年,“水书习俗”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贵州省水书文献”更是入选了《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水族的马尾绣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刺绣的原料相当特殊,当地的绣娘先用白色的线把3-4根马尾裹成一股,然后用这一股股线把图案的轮廓固定在画布,再用“填心绣”的方式完成刺绣,“和其他刺绣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马尾绣的立体感比较强,像浮雕一样。”
马尾绣制作的戒指。
尽管如此,在上海求学的潘胜紫发现,她身边大部分人仍然对这些水族文化知之甚少。“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潘胜紫心想。在学校老师的鼓励下,2022年,水族女孩潘胜紫坚定地走向了以水族非遗文化为基础的非遗宣传和创业之路。
“乐在链接”团队的抖音号,在上面发布了不少关于水书、马尾绣等贵州非遗的短视频。
2023年暑期,潘胜紫在沪接受创业培训,她的团队则来到三都开展实地调研。民族文化如何传承?在调研中,“乐在链接”团队从水书习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胜昭老师处了解到,一直以来,水书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压力,但杨老师坚定地认为,优秀的文化传统应该让更多人了解,于是杨老师正式接收女弟子。为了宣传“水书文字”,在调研期间,“乐在链接”团队现场拍摄了有关“水书创作”的短视频,在微信视频号、抖音上发布后,浏览量达到了1.5万,大大扩大了“水书”的知晓率。“未来,我们还将结合当地习俗,用水书文字在扇子、手提包上书写祝福语等,把非遗做成文创产品。”潘胜紫告诉记者。
贵州非遗——水书。
有了知晓率,非遗产业如何打开新的天地?在调研中,“乐在链接”团队从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水仙老师处获悉,非遗产业发展陷入了后劲不足的困境。于是,“乐在链接”团队的同学们现场策划,协助其现场开设了电商直播,提供了线下研学和线上直播销售相结合等新的发展方案。
马尾绣制作的项链。
带有马尾绣的耳环、首饰、手链、戒指、小包包……年轻人对马尾绣不了解,就没有购买欲望,如何增加他们的购买意愿?“乐在链接”团队将这些非遗产品拍摄成一条条精美的短视频,显得特别有韵味。这些短视频在抖音上发布后,浏览量超过了50万,先后吸引了近百位粉丝添加微信,询问与马尾绣相关的产品。“有些产品在抖音电商上有,需要的话,直接下单购买。有些马尾绣文创产品还没上架,就发特定产品链接给有需要的客户。”潘胜紫告诉记者,目前线上销售额大约已有5万多元。同时,“乐在链接”团队在线下做了一个市集艺术展,三次展出,营业额也达到了5万元。
马尾绣制作的饰品。
不仅传承了非遗,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调研对学生本身来说,也是收获颇多。“我的家乡是民族氛围浓厚的地区,我们都很热爱并且拥护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愿意看到很多民族瑰宝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希望通过不断地调研、不断地探索,能找到适合民族产业发展的道路。通过实地调研,我能真实地感受并且获得更真实的信息与知识。”潘胜紫深有体会地说,“在返乡调研过程中,从组建队伍调研到寻求解决方法再到落实,中间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团队合作能力、沟通组织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领导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自身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些对我之后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都很有帮助。”
同行的张煜同学一谈起此次调研,脸上充满了快乐:“很开心能够加入学姐的‘乐在链接’团队。这次,我作为队长和同学一起来到三都水族自治县调研,实地感受了水族文化。不管是马尾绣中蕴含的朴实爱意,还是水书习俗中承载的中华儿女的勤劳和智慧,都让我的内心颇受触动,久久不能平静。真想在三都多待一段时间呀!”
据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乐在链接”团队正在以纪录片拍摄等方式持续助力贵州三都非遗的传承和产业发展。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李蕾
题图来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