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更多 >>
商家花10万请人直播带货 结果3个月...
国内油价将迎来下调:国际原油跌破9...
国家能源局:今年以来我国煤炭生产...
河南4名阳性人员私自返乡并瞒报情况...
山西吕梁:发现盗采矿产资源行为可举报
受害方律师:接法院通知,乐安命案...
橙色——“柑橘院士”邓秀新心中最...
刷视频相认的双胞胎姐妹:两次创业...
四川通报2021年秋冬季首批大气污染...
首轮筛查:天津73443人全部阴性!
动态更多 >>
天天实时:传统文化点亮古村
全球快消息!会计等级划分详解_会计...
全球短讯!张继科被曝与景甜恋爱期...
快讯2023-04-05 05:00:30
确实一分钱一分货 标致308S用车感...
苍南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Ⅲ...
世界速递!当日快讯:统联精密:长...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会见空客公司...
普通小鱼吃什么食物 天天信息
华能水电: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发电...
会展 更多 >>
美籍酿酒师在崇礼:中国是第二故乡...
河南项城报告2名疑似新冠肺炎病例 ...
浙江绍兴确诊病例首次零新增 上虞...
广西东兴实行全员居家隔离 启动口...
新疆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 “富春山...
云南瑞丽市主城区全员核酸检测结果...
内蒙古满洲里累计治愈出院本土确诊...
孙海洋夫妻驱车山东阳谷:还在为孙...
大国工匠追梦“玉米强国”40载:用...
让南海“海洋热带雨林”斑斓多彩
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动态 > >> 正文
 
天天实时:传统文化点亮古村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3-04-05 11:49:38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

传统文化点亮古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资料图片)

春日清晨,走进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白墙黛瓦的徽式民居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屋顶晒架上,火红的辣椒、嫩绿的小油菜盛满一个个圆圆的竹匾。远方,油菜花开遍山野,满目金黄。

“从晒秋开始,我坚持拍四季篁岭,希望展现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赋予篁岭的独特内涵。”农民摄影师曹加祥告诉记者,在篁岭村,家家户户屋檐下搭建晒架,用竹匾晾晒秋季蔬果,是村里的特色民俗,如今,这类活动一年四季常有,已经成为篁岭的文化符号,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

篁岭村已有近600年历史,和很多老村一样,一度出现空心化等问题。2009年,村里引入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产权置换、搬迁安置,在山下建设移民新村,并对老村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风貌修缮,将传统文化融入古村开发。

古街“查记酒坊”内,酒香扑鼻。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品尝桂花香、女儿红、菊花白等美酒。开门营业刚两个小时,店主吴玉芳已入账1000多元。

“我们家的酿酒技艺已传承近300年,2019年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吴玉芳说,景区人气旺,好酒不愁卖,一年营业额大概40万元,“我们有信心将酿酒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唰唰唰……”55岁的篾匠曹敬松一脚踏在板凳上,弯腰打磨编竹篾用的竹条,“村里晒秋的竹篾,全是我做的。”凭着这份手艺,曹敬松每月稳定收入3000多元。

一批有手艺、有特长的非遗传承人,被请到篁岭古村,展示各种民俗和当地手工艺,古村重现炊烟袅袅的景象。“不用缴纳租金,水电成本共担,收益利润共享。”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曹锦钟感叹,“借力传统文化,古村火了。”今年3月以来,篁岭日均游客量达1.58万人次。

“公司优先考虑聘用本地村民,同时还以每亩地400斤稻谷的市场价流转村民的田地,并为村民提供维护花田、工程建设等务工机会。”曹锦钟介绍,目前公司正式员工中有本地员工228名,占比超50%。这其中,就包括擅长做当地名吃的村民曹家弟。

“这是红薯果,婺源话叫‘过年果子’。原来只有过年做,现在天天做。”景区“晒工坊”内,曹家弟取出蒸好的红薯,加入黑芝麻、糯米粉,揉搓成条,码放在蒸屉中。如今,曹家弟每月固定收入3000元,她的两个儿子也相继返乡,在景区工作。

古村人气兴旺,山下的篁岭新村也挤满游客。

中午时分,排队上篁岭的车已绵延数公里长,不少游客干脆找家路边的农家乐,品尝当地美食。篁岭新村党支部书记曹石泉介绍,目前村民开办各类民宿、农家乐100余家,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3500元增加到2022年的4万多元。旅游开发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超过70%,现在外出务工人员不到1/8。

一个景区,带火一片区域。篁岭新村附近的晓容、林角、敕坑等村,民宿已发展到300多家。曹加祥在晓容村开的景缘美宿,这几天同样客满,“希望能和天南海北的游客因景结缘、因文化结缘。”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婺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方良福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人员超8万人,人均年收入5万多元,旅游产业间接受益者超过25万人。

记者 朱磊 谢雨 张驰

关键词: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